清明为什么要扫墓?他们给出了答案(清明为什么扫墓祭祖)

来源:南方日报

良好的家风,不仅是先人给后人留下的持家之道,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指引着我们对“恶”防微杜渐,对“善”积极作为。

家风文化积淀深厚的广东,无论是广府文化、潮汕文化还是客家文化,都有良好的家风家训流传至今。

即日起,南方日报、南方 客户端推出“清明好家风”系列报道,通过寻访南粤“家风”汲取先人的高尚品格,注入时代内涵,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家风无言,传承有声,让我们在清明时节一起传承“清明”好家风。

清明为什么要扫墓

“先贤先祖的优秀品质,激励着我们砥砺奋进,接力前行。”青松翠柏掩映下的南香山肃穆、凝重。

位于广州市增城区永宁街九如村南香山南麓附近的一处古墓因年久失修显得有些破旧,但明代佛山著名的政治家霍韬及其夫人正葬于此处。1999年7月,霍韬墓被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每年重阳、清明时节,遍布广东、广西、港澳、海南等地的霍氏后裔纷纷返乡,到南香山霍韬墓地进行拜祭活动,重温先故,传习家风。

守墓百年,家训不敢忘

4月3日一早,霍淦荣跟着堂哥霍华均来到了南香山南麓的一处墓地祭拜。南香山的登山之路幽静而漫长,但霍氏后人对此却无比熟悉。

穿过百花古寺,爬过几道陡峭的石梯,一座灰砂和红岩石混合结构的交椅墓便出现在眼前。墓地依坡而建,呈筒环状,在其旁边竖有一块“霍韬墓”的石碑。

霍韬是广府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于明朝曾官至礼部尚书,清修《明史》为其立传。其所著的《霍渭涯家训》一直流传于世。

整个霍氏家族过万人,分布于海内外,其中大部分留守在霍韬出生地佛山南海石头乡(现属禅城区澜石街道)。为了守墓,在南香山脚下的九如村蔡村,如今还生活着近百名霍氏后人。

“一张方桌,几个板凳、一本《霍氏族谱》。”每到清明、重阳假期,除了祭拜,了解家谱、重读家训、感受家风,成了蔡村老一辈霍氏后人必做的“功课”。

“这本族谱,记录了先辈们的故事,我们不敢忘。”65岁的霍华均深有感触地说,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霍氏家族已发展到第23代,作为第21代霍氏后人,他应该树立榜样,将霍氏家训、家风传承下去。

霍韬家训的核心思想是“保家”,利用良好的治家方式完成“保家”的目的,“雍睦第一”(团结、和谐)是霍韬对这种追求最集中的体现。几百年来,《家训》的宽容、知礼、豁达、勤劳、好学等优秀品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霍氏后人,甚至对广府一带百姓家风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潘剑明说。

“与人为善、互帮互助是蔡村许多霍氏后人为人处世的标准。”守墓人霍淦辉告诉南报君,如今生活在蔡村的霍氏后人是几百年前霍氏祖先为了守墓迁移而来的,要在异乡扎根,处好乡邻关系尤为重要。多年来,在与外姓乡邻的相处中,许多霍氏后人也正是牢记了 “团结、和谐”的家训,才能发展、壮大。

慎终追远,家风代代传

除南香山外,霍氏后人每年也会到佛山西樵山去祭拜霍韬的父母和原配夫人,如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惯例。

第18代霍氏后人霍适生告诉南报君,如今主要是春秋二祭,每年的清明和重阳霍氏后人都会从各地赶回祭拜祖先,清明主要到西樵山祭拜,重阳则到南香山祭拜。近年来,由于各家各户都有比较近的先人需要拜祭,所以选择清明节后第二个星期天,今年的4月14日,奔赴在各地的霍氏后人也会如约而至,相聚西樵山。

“一部分家训丢失,一部分则被烧掉,没有完整地传承下来。”霍适生说,近几年中山的霍氏后人积极为霍氏家族收集宗族资料,在一些图书馆找到了当年的家训。但随着时代变迁,霍氏《家训》已不是纸张上冰冷的文字,形式上也有所变化,年轻的霍氏后人大多对家训逐渐有了自己的理解,以各自的方式发扬家族优良的家风。

“家训很长,要在拜祭仪式上读既不现实,也可能显得不合时宜。”霍适生说,但是家训中流传下来的核心价值通过口口相传,不少霍氏后辈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影响。这一点,作为年轻一辈的霍明东深有感触。

“尽管不曾见过家训的文字记载,但我从小就从父辈那里听到先辈的故事。”霍明东说,家中的长辈经常会提起六世太公霍韬年轻时艰苦环境下勤奋苦读考取功名的故事——“竹马阵床生霍韬”(霍韬出生时家庭环境贫困,连一张像样的床铺都没有,只能在用几根竹条搭起的床铺上睡觉。)。也正是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让他懂得了美好生活更多靠的是勤劳和奋斗,靠着多年的打拼,如今事业有所小成。

“家族的年轻人,虽然不再读诵家训,但族中的长辈也会言传身教。”霍华均说,比如告诫子子孙孙要搞实业,勤俭持家,勤俭兴家,在内要孝敬长辈,在外谦虚诚恳。

“清明不仅是祭扫的节日,更是团聚和传承的融合,进入新时代,更需传承好家风,优良家风能推动民风、社风的不断改善。”潘剑明说。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