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庆民俗(人生礼仪)之——给孩子起名

给孩子起名

名字,对于每个人来说就是区别与他人不同的代号,而这个代号将伴随着人的一生。

所以人生下来,父母都要给孩子取名字,一般上还会取两个名字,一个小名,一个大名。小名,即乳名或奶名,是家人、长辈或特别亲近的人叫的。大名,即学名或官名,是上学或参加工作后用于正式场合的。取名,也被称为起名。孩子的名字蕴含着父辈的期许与厚望,所以在古怀庆府民间,人们对给孩子起名字还是比较重视的。孩子名字怎样起,首先得遵循公序良俗,然后还得有意义。但因时代的不同,人们文化水平与思想观念的差异,给孩子特别是男孩子起的名字在各个时代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新中国成立前,因生活、医疗条件都很差,新生儿的成活率低,幼儿的生存环境也比较恶劣。所以人们都认为孩子名字越贱,就越不被邪鬼注意,就越好养活。于是一般人家中,那些目不识丁的父母们就给孩子随意地起些如狗娃、狗蛋、茅勺、耷拉、羊圈、黑猪、毛驴、小臭、砖头、疙瘩等较为粗俗的名字。因那个时代此类名字相当普遍,大家都习以为常,故谁也不会笑话谁。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扫盲运动的持续深入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人们的文化水平、认知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所以给孩子起名也逐渐从俗到雅起来了。

20世纪50年代初期,新中国刚刚成立,又爆发了抗美援朝战争,所以人们都紧跟形势给孩子起名叫建国、国庆、和平、援朝、抗美、国强等。

而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因人民公社、“大跃进”运动的兴起,孩子名叫公社、跃进、卫星、建社、建庄的很多。

20世纪60年代前期,社会基本稳定,生活逐渐趋好,故人们在心理上都祈求平安、追求富裕,孩子叫来喜、发财、有福、平安、财旺、富有、永贵、行运等名字的就多了起来。

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及20世纪70年代,因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深刻影响,一些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的如文革、卫东、永红、卫红、反修、为民、革命、向东、向阳等名字应运而生。

进入21世纪,人们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特爱新潮。所以年轻的父母们,给孩子起名字,会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甚或故弄玄虚。如有人给孩子起名叫王子、毕夏、谢谢、甄嗨皮、艾顺治、姚舜禹、姬常明、陈吉思涵等。尤其是有一个叫禤靐龘的,如果不加拼音xuān bìng dá,相信不会有几人能念出这三个字形复杂的生僻字。

不过,以上所举这些新潮的名字,大多是不准备续入本族族谱的名字。若是要续入本族族谱,那就还得起大名。对于起大名,孩子的家长们还是相当慎重的,都要请当地有学问的先生来起。起大名一般上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过去家族续家谱男孩子要入谱,就必须得按家族拟定的行辈用字来起名。如孩子是“忠”字辈的,那么名字里就必须有“忠”字。二是,孩子名字用字要避讳,不得和家族中长辈名字字同或音同。三是,按五行克妨规则来看,命中缺金,大多名字中要用“金”字作偏旁;命中缺水,则名字中就用“三点水”作偏旁。

起名先生经过反复仔细斟酌、推敲、选择,最后才定下来的。

总之,起名字也是一种文化的折射,融入了长辈们的殷切希冀。好的名字应该是:读起来好听,叫起来响亮,写起来好看,含义丰富,寓意深刻,与众不同。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