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伤害来自父母惩罚吗?提升认知,惩罚转化为人格驯化手段

我们知道原生家庭的伤害包含了爱不被满足,行为不被肯定,需求不被重视,但是在培养孩子人格成长的过程当中,特别是在规矩意识的驯化过程当中,惩罚始终是必要的辅助手段。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玉不琢不成器,其过程都伴随着这种强制性的惩罚措施,但受制于孩子的认知局限,无法了解父母惩罚自己的心理动机,那么就会在孩子心中留下相同的阴影。

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以后,父母就会表现过分的自责懊恼沮丧,认为之前的惩罚让孩子留下了心理阴影,导致当下的包括抑郁症在内的心理问题。在教养孩子方面就从一个极端马上跳到另外一个极端,从之前的严格要求到之后的放任自流。而实际上惩罚跟伤害并不全然是一回事,惩罚可以当成帮助孩子熟悉规则的有效手段,惩罚本质上是建立条件反射机制的必要辅助,惩罚也是建立良好人格的必要机制。

惩罚跟伤害最大的区别在于其目的性不一样,心理动机也不同,比如在原生家庭里面有酗酒的父母,为了发泄自己内在郁闷的情感,对孩子拳打脚踢,那这个时候就是伤害,惩罚就是在孩子违反规则以后,所遭受的某些程度的痛苦。之所以父母或者孩子会将惩罚跟痛苦混淆,在于彼此的认知不同。如果说父母并没有引导孩子认清楚惩罚的本质是什么,让孩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导致的误解。

在曾经的咨询过程当中,有这样一个案主,每每想起父母对自己的偏心虐待就恨恨不已,于是将成长过程当中所有的挫折全部归咎于母亲,而实际上在咨询以后才知道,母亲那样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伤害她,而是想让她意识到自己必须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但头脑就是自行其事地归结于父母对自己的伤害,并将这种伤害积压在潜意识层面。

当然也不排除假借惩罚之名来行伤害之实的父母,将自己无法排解的情绪,无端端地全部发泄给孩子,由此造成的精神伤害,这种伤害不局限于肉体痛苦,更是精神上的冷落忽视,控制凌虐,侮辱打压,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会出现两种心理阶段,要么是无限的顺从,要么就是极端的反叛,这都会造成人格上的伤害。

{!-- PGC_COLUMN --}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当你小时候无法把他当人来看,长大了以后,也无法成为人!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下,就失去了人格的独立跟自我的意识。在人格塑造当中,其中规则意识的培养,很多时候离不开惩罚作为辅助,在整个家庭里面围绕整个规则来行事,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缩影,父母不仅是规则的制定者也是执行者,必须要身先士卒的做好表率。

在《韩非子》里面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曾子的妻子要上集市,小儿子哭泣不已,拉着也要跟着去,于是妻子就对孩子说:只要好好的待在家里,回来以后,我给你杀一头猪吃!当妻子赶集回来,却见到自己的丈夫正在磨刀霍霍,准备宰杀自己家里唯一的一头猪。

妻子大惊失色弄清缘由后说道:我只不过是哄骗小孩不要哭闹而已,你怎么需要动真格的。曾子正色说:小孩子没有思考跟判断能力,根本不知道你在跟他开玩笑,所以如果你这样做了,他就今后再也不会相信你了。这不是教育孩子正确的方法,说完就把猪杀了给孩子吃!

那么当孩子在违背规则的时候,惩罚是必要的手段,但是你必须引导孩子,惩罚的意义并不在于让他们受到伤害,而是让其意识到必须要承担的后果,惩罚不是目的,它只是手段。会给人的头脑里面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神经元的链接,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了巴普洛夫的神经反射学说,也就是说通过外界的强烈的刺激,来帮助个体产生神经元的链接,导致下意识的机能反应,人跟其他物种一样是可以被驯化的。民间有很多俗语莫不说明这些道理:棍棒出孝子,娇养忤逆儿,小时偷针长大偷金……

这种驯化的手段只要运用得当,它可以成为自我实现的工具,如果运用不当,它也可能会成为导致心境障碍的元凶,比如我们常说的习得性无助,在一个铁笼子门口设置电击的装置,将一条狗放到铁笼子里面去,只要尝试从门口逃跑的时候就会遭受电击。经过无数次的试探,导致无数次的电击痛苦,在潜意识的层面形成头脑的神经元链接,导致了下意识的习惯跟条件反射,就再也不敢越雷池半步了。

但是这种情形对于狗的认知来讲,它完全是伤害,如果是为了达成自我实现的手段,这并不是不可取的,所以在行为心理学之父约翰·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1878年1月9日—1958年9月25日)看来:只要给我一打正常的孩童,完全可以利用这个方法,让他们成为明星成为医生成为科学家,成为父母想让孩子成为的任何角色!

在自我心理疗愈的过程当中,我们不能够以过往的认知来看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我们在生理年龄成长的时候,也要学会让自己的心理年龄开始成长起来,这样我们才能够觉知那些曾经的伤害,可能是某种形式的惩罚,这些惩罚只是出自不同形式的爱。这样我们才能够跟自己和解,才能够跟自己的父母和解,我们才能够走出心理问题的泥沼,才能够让自己的人格独立,让自己的心理健康。

那么同样的,当父母在引导孩子的过程当中,我们在谨慎的行使惩罚的手段的时候,也必须要及时消除对孩子的心理伤害。尊重孩子的个体意识,把他们当成平等的个体来对待。将情绪从事情里面剥离出来还原为事件。让孩子意识到,之所以说到惩罚并不是父母不喜欢自己,因为自己触犯了规则而必须面对的责任跟担当。

那么这样的亲子关系就是健康的,就能够在彼此的相处过程当中,相互的疗愈,共同的成长。就能够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而当一个人拥有了健全的人格,就拥有了跟痛苦同行的能力,也获得了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那么他就能够站在更高的维度上,觉觉知母的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就不再把所有的挫折全部归咎给父母,那么也会跟这个世界相处的更加的和谐。

阅读剩余
THE END